255 一朝天子一朝臣5-《不明不清》


    第(2/3)页

    刚入秋的时候,李贽发来密信,除了讲述番麦和番薯的产量喜人,糖厂、酒厂、香皂厂效益大幅提升的喜讯之外,还说了说遇到的问题。

    首先是身体,他今年已经81岁了,虽然做为福建人比较适应当地气候,心气足了之后精神头也比以往旺盛。但毕竟风烛残年,身体愈发衰弱,入夏之后病了两场,不知道哪天就会一病不起。

    其次是现任广东左布政使胡桂芳在工作上不支持也不反对,凡事无论大小都要向朝廷各部去函询问。做为总督又不能事事代替其做决定,太耽误进度。

    所以建议皇帝及早安排可造之材准备接替,最好提前派过去工作一段时间,一方面是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一方面也要考察能否胜任。

    原本洪涛打算找个借口把胡桂芳替换掉,可是问过叶向高之后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胡桂芳早年在杭州做过推官,工作认真、勤俭克己,民声很高,是个很不错的官员。

    如果仅仅因为其不太了解新政就无故更换有些过于草率,新政目前只在广东一省实施,还不是公开的,而是通过李贽一点点推行,属于试验阶段。

    别说胡桂芳,放任何一名官员去当广东布政使都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而反对。人家好歹没故意作对,只是多向朝廷询问,一点错没有。不过新政的推广试验也不能因为某位官员的谨慎而放慢,该更换还是要更换。

    洪涛的本意是先找个合适人选去当右布政使,再拖上一年,待到明年大计来临,以政绩优秀为由不露声色的把胡桂芳调回京师去都察院或者大理寺任职。

    届时新人也对当地情况摸得差不多了,不管是替换胡桂芳还是接替李贽都属于顺理成章,不会影响新政的推广进度。

    本来想派马经纶去当右布政使,他和李贽是忘年交,理念又都差不多,这几年经营《半月谈》有声有色,在民间赢得了不少声望。去当地熟悉个一年半载的,应该可以接替李贽的位置。

    但马经纶说他恐怕无法胜任,当个编辑在报纸上耍耍笔杆子与实打实的治理地方完全不一样,他以前曾经当过知县,政绩不错,却已经快累吐血了,自知不是当封疆大吏的材料。

    另外他对官场中的争斗早已失去了兴趣,高官厚禄更是缺乏吸引力,倒是觉得在报纸上建功立业,替皇帝摇旗呐喊挺中意。

    洪涛听闻之后觉得挺有道理,一个人如果很烦一件事几乎不可能做好,与其强迫马经纶扔下《半月谈》去当官,不如另外找个合适的人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