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究其原因,还要说起这支大明禁军的起源,这支兵马完全没有任何污点,是崇祯将原本京军和十团营进行一次大整改之后组建。 当时成立了两支新的队伍,禁军和城防军,而且只有京师才有这种编制,不过日后会不会推广各省倒还不得而知。 放眼望去,这支禁军在各官军队伍中尤奇显得突出,他们军容整齐,行进走动有如一体,军纪严明,亦从无扰民之事传出。 凡经过某家某户的田地,那家人必然是捧着为数不多的鸡蛋和好吃食来犒劳所谓仁义王师,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许多各地前来援剿的官军。 在腊月初五提的那个条件,当时是人人面有难色,现在却纷纷后悔不迭,当时负责谈判的人有意松口,自己这边怎么就没有把握住。 不仅如此,各地军营中招募新兵的告示一经贴出,排队的往往又是人山人海,都怕赶不上这次好机会。 看看这些官军,衣甲鲜明,旗帜蔽日,粮饷也都是足月发放,再无拖欠,把自家孩子送进去建功立业,又有什么不放心的。 有些百姓也不等军营内的新兵考核章程出来,直接就给自家的子弟准备好兵器给养,送他们出去闯荡、历练。 祖上有军户的,更是给自家子弟换上一身祖传的陈旧大明盔甲,让他跟随在朝廷大军身后杀敌建功。 虽说送出去的儿子割出去的肉,做爹娘的心中总归是心疼,但但大家都没有什么怨言,都知道眼下是国朝用人之时。 虽然很危险,但朝廷奖赏有功将士的力度也是空前,再加上人人称颂如今朝廷官军已经今非昔比,都是及不可耐的要让自家子弟出人头地,高人一等。 崇祯刚拔营不久,附近州县衙门里面无数的询问折子就被差役们快马递了上来。 那些新上任的各地戍守武官面对如此高涨的参军气氛,一时之间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说起来也是,毕竟这还不到皇帝规定的招兵日期,就连最新的考校章程都还没有下发到各州县衙,这种事就算知府唐世熊也不敢擅作主张,只好询问过来。 崇祯皇帝也没想到各地百姓如此踊跃参军,稍和众将一商量,决定先在永平府实行战守辅三级兵士制度。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