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改革货币-《八条物语》


    第(2/3)页

    所谓三货制度,即实行的金币(大判和小判)、银币(丁银、豆板银)、铜钱币(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嘉靖通宝大明渡来铜钱等,以及幕府官方铸造铜钱)并行的货币政策。

    丁银,即海参状的银币,一枚大概相当于四十三匁(大约一百六十一克,一匁三点七五克左右),写有「大黑」、「宝」等字样或盖有大黑的印记。与之相对的是豆板银,扁圆状,一枚大概为五匁。

    而大判通常只作赏赐、赠答、军资用。

    一两黄金=五十匁白银=一贯大明渡来铜钱(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嘉靖通宝等)=四贯劣币的兑换率。

    虽说在战国时期,天下各地大名都曾颁下过选钱令(强制流通恶钱),这就导致市面上的交易手段大都以大米和金银进行结算,从而弃用铜钱,尤其是恶钱(劣币)。

    就连织田信长也曾在领内颁下过选钱令,当时织田领的兑换率为黄金十两=钱十五贯文精钱、白银十两=钱二贯文精钱。

    「惠明、大欠、破、摺者,以五倍增用之」,即按两倍、五倍、十倍的恶钱等于一倍精钱的价值流通。

    但事与愿违,因为织田信长强制流通恶钱,就导致很多人不愿接受铜钱而要求以大米或金银支付,对织田家的财政打击非常大。这也是织田信长败亡的原因之一。

    不过,如今的扶桑已经被上杉将军家所静谧,再加上上杉将军家先后在京都、大坂城、江户城、骏府城等地设立金座(铸造金币的场所)、银座(铸造银币的场所),制成具有一定品质的大金判、小金判、丁银、豆板银等。

    更何况,上杉将军家与之前的足利将军家不同,对待与自己唱反调的公卿、豪商、大名、国人领主等的态度

    是非常强硬。

    哪怕是原本贵为五摄家之一的二条家、九条家以及富可敌国的界町和博多的豪商们,只要是站在上杉将军家的对立面,就算上杉将军家网开一面,饶其一命,那至少也得落得个发配苦寒之地陆奥的结局。
    第(2/3)页